经过检疫,一头肥壮的黄牛从车间入口处赶了进来,打晕、放血、剥皮,将肉按照部位大致切割后,取出内脏,逐一清理……手起刀落,师傅们变换着各种刀具,在游刃有余的刀法下层层切开,从宰杀到分解,每一刀精准、快速,全流程流畅运行,可谓一气呵成。
“吃牛肉火锅的胸口月劳就是这一块,白白的看起来很油腻的样子,可是下水煮熟后,又变得口感脆爽又带着少许韧劲,油香十足却又毫不肥腻。”张丽卿说,一般一头牛身上取下的胸口月劳不足1斤。今年40岁出头的张丽卿有十多年的屠牛经验,她的家公许恒波是屠场负责人,如今企业由她接手管理,她一边指点员工解牛一边向记者介绍起来。
一个小时左右,解牛完成。一头1千斤左右的黄牛被分成多个部位,包括两条吊龙、两个匙(即三花趾)、两个匙仁、两领排肉、两个外合拍肉(即五花趾)、两个腿尾、两个嘴瓣、一条牛舌、一个牛心、一条花围等。放在案板上,新鲜的牛肉冒着热气,肉里的神经细胞反射性收缩,一跳一跳的。
追求新鲜,一天分两次进行屠宰
在庄子《庖丁解牛》中,庖丁说自己“始解牛之时,所见无非牛者;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”在许恒波看来,解牛并不是难度很大的技术活,就是熟练程度的问题。一般学习两三年时间,就能成为一名好手。
今年69岁的许恒波,是“牛屠夫”中的老前辈,他从1982年进入浮西牛屠场,至今已经40年。1986年,汕头市金平区浮西牛屠场完成了改制,许恒波正式接手屠场。记者从许老保存的老资料看到,经营屠场除了要有营业执照,还要具备农业局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。
“为了避免牛肉变硬,潮汕屠牛不采用电刑屠宰方式。”说起解牛,许恒波打开话匣子,他告诉记者,大概是在2002年,随着潮汕牛肉火锅遍地开花,屠宰场迎来生产高峰期,浮西屠场日均屠宰量约70-80头牛。
“以前是一天屠宰一次,从凌晨12点开始忙到天亮。”许恒波说,2004年后,为了适应潮汕牛肉火锅追求新鲜的需求,改为一天屠宰两次,一次是凌晨三四点开工,6点左右就能把牛肉送到各菜市场,还有一次是中午12点多开始屠宰,确保下午4点多把牛肉送到各火锅店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,黄牛由农耕役用转向肉用成为时代发展大势。“汕头牛肉”选用的牛肉以湖南、贵州和四川的黄牛为主,每头牛重约500-600斤,现在汕头屠宰的生牛主要来自陕西和宁夏一带,牛比以前肥壮,每头牛的重量从1000到1300斤不等。
“收购牛我都会亲自去挑选,要的就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。”许恒波说,他目测就能估算出这头牛能取出多少斤肉,每每误差不会超过5斤。回忆起以前的日子,许恒波说,那些日子,想稍微休息一下都没办法,一整天连轴转。至今,许恒波还深刻记得,1997年春节前的一天,他们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忙到晚上9点,一刻也不停歇,共屠宰了97头牛。